1964年10月颱風黛蒂
颱風黛蒂吹襲香港期間,一度為本港部分地區帶來颶風。天文台同年須要懸掛第二次十號颶風信號,一年懸掛兩次颶風信號的紀錄至今還未打破。
→颱風黛蒂在1964年9月30日至10月14日的路徑圖。
一個結構較差的低壓系統在10月6日於雅蒲島東南約150公里形成,它以時速約35公里向西北移動。它於10月7日增強為熱帶風暴,獲名黛蒂。黛蒂於10月9日早上進一步發展為颱風。
黛蒂較後時間轉向西移動,以每小時15公里橫過呂宋北部,其後移動速度繼續減慢。在香港,天文台在10月10日上午11時15分[夏]懸掛一號戒備信號,當時颱風黛蒂位於香港東南約740公里。黛蒂於翌日在本港東南偏南約500公里處幾乎停留不動,縱使如此,天文台仍在晚上7時10分[夏]懸掛三號強風信號。
一個結構較差的低壓系統在10月6日於雅蒲島東南約150公里形成,它以時速約35公里向西北移動。它於10月7日增強為熱帶風暴,獲名黛蒂。黛蒂於10月9日早上進一步發展為颱風。
黛蒂較後時間轉向西移動,以每小時15公里橫過呂宋北部,其後移動速度繼續減慢。在香港,天文台在10月10日上午11時15分[夏]懸掛一號戒備信號,當時颱風黛蒂位於香港東南約740公里。黛蒂於翌日在本港東南偏南約500公里處幾乎停留不動,縱使如此,天文台仍在晚上7時10分[夏]懸掛三號強風信號。
→1964年10月11日下午 8 時[夏]的高空天氣圖,當時颱風黛蒂繼續受到副高引導而向偏西移動。
黛蒂在10月12日初段時間開始以時速約6公里向西北偏北移動,由於這個新的趨勢維持了一段時間。當黛蒂的中心移至天文台東南偏南220公里時,天文台便在下午1時10分[夏]懸掛七號風球(相等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當時黛蒂風眼的直徑大約為80公里。
雖然有跡象黛蒂可能轉向東北移動,但在當日下午及晚上,它仍保持西北偏北的方向。到了10月13日凌晨,黛蒂仍未有轉向趨勢,天文台便在上午1時30分[夏]懸掛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當時黛蒂的中心位於香港天文台東南偏南約100公里處。
黛蒂在10月12日初段時間開始以時速約6公里向西北偏北移動,由於這個新的趨勢維持了一段時間。當黛蒂的中心移至天文台東南偏南220公里時,天文台便在下午1時10分[夏]懸掛七號風球(相等於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當時黛蒂風眼的直徑大約為80公里。
雖然有跡象黛蒂可能轉向東北移動,但在當日下午及晚上,它仍保持西北偏北的方向。到了10月13日凌晨,黛蒂仍未有轉向趨勢,天文台便在上午1時30分[夏]懸掛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當時黛蒂的中心位於香港天文台東南偏南約100公里處。
→颱風黛蒂接近香港時的路徑圖
影響香港天文台的東北風於上午2時30分[夏]達到烈風程度,天文台其後在上午4時[夏]懸掛十號颶風信號,當時颱風黛蒂位於香港天文台東南偏南約60公里。香港天文台在上午6時30分[[夏]錄得瞬時最低海平面氣壓為977.3百帕斯卡,當時黛蒂中心正橫過香港以東30公里的海面,並繼續以時速18公里向北移動。天文台的風力在上午8時[夏]短暫地下降至每小時54公里,然後轉為偏西烈風,及後再轉為西南烈風,並且持續至中午[夏]。
黛蒂影響本港期間,天文台共有8小時錄得烈風,分別是在上午3時[夏]至上午6時[夏]及上午9時[夏]至中午[[夏],期間錄得的最高陣風記錄為則為每小時174公里,大老山的最高陣則為每小時220公里。隨著颱風黛蒂在大亞灣附近登陸,天文台便在下午12時15分[夏]改懸六號信號(相當預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線)以取代十號信號,然後天文台再於在下午3時15分[[夏]改懸三號信號,最後所有颱風信號在10月13日下午6時25分[夏]除下。
[夏]表示夏令時間,即香港時間 + 1 小時。
影響香港天文台的東北風於上午2時30分[夏]達到烈風程度,天文台其後在上午4時[夏]懸掛十號颶風信號,當時颱風黛蒂位於香港天文台東南偏南約60公里。香港天文台在上午6時30分[[夏]錄得瞬時最低海平面氣壓為977.3百帕斯卡,當時黛蒂中心正橫過香港以東30公里的海面,並繼續以時速18公里向北移動。天文台的風力在上午8時[夏]短暫地下降至每小時54公里,然後轉為偏西烈風,及後再轉為西南烈風,並且持續至中午[夏]。
黛蒂影響本港期間,天文台共有8小時錄得烈風,分別是在上午3時[夏]至上午6時[夏]及上午9時[夏]至中午[[夏],期間錄得的最高陣風記錄為則為每小時174公里,大老山的最高陣則為每小時220公里。隨著颱風黛蒂在大亞灣附近登陸,天文台便在下午12時15分[夏]改懸六號信號(相當預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線)以取代十號信號,然後天文台再於在下午3時15分[[夏]改懸三號信號,最後所有颱風信號在10月13日下午6時25分[夏]除下。
[夏]表示夏令時間,即香港時間 + 1 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