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號颶風信號的意義
十號颶風信號(十號風球)是香港天文台現時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中級別最高的熱帶氣旋警告,較低級別的信號分別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三號強風信號及一號戒備信號。十號信號中的颶風是蒲福氏風級表中最高的12級風。當此警告生效時,代表香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區(包括離島)錄得之持續風力已經或預料會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十號颶風信號(十號風球)是香港天文台現時使用的熱帶氣旋警告系統中級別最高的熱帶氣旋警告,較低級別的信號分別為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三號強風信號及一號戒備信號。十號信號中的颶風是蒲福氏風級表中最高的12級風。當此警告生效時,代表香港境內任何一處接近海平面的地區(包括離島)錄得之持續風力已經或預料會達到每小時118公里或以上。
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條件
每年在西北太平洋平均會有三十股熱帶氣旋形成,當中有十五股熱帶氣旋會發展颱風,亦即擁有颶風風力的系統。一般而言,颶風程度風力只會圍繞著熱帶氣旋中心的眼壁錄得。因此,一股達颱風或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非常接近香港時,天文台才有機會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雖然香港位於的亞熱帶地區熱帶氣旋活動相對較多,但香港作為亞洲東部沿海城市中只是一個渺小的目標。因此,香港自 1946 年以來只受到 17 股颱風相關的颶風吹襲。亦即是說,大約每 70 個颱風才有一個會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在過往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案例中,這些達颱風級數的熱帶氣旋都會在香港100公里或以內掠過,亦即天文台定義為「正面吹襲」的情況。不過,這並不是代表所有「正面吹襲」個案均會導致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這還要考慮到熱帶氣旋的結構和相對於香港的位置。
例如2016年的颱風妮坦曾經在本港 50 公里範圍內掠過,但颶風只在中心的東北側出現,而且她在本港以北掠過。因此,前期影響本港的偏北烈風受到地勢阻隔,其後的偏南烈風則因為妮坦登陸後開始減弱而未到達颶風程度,天文台只需發出 8 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每年在西北太平洋平均會有三十股熱帶氣旋形成,當中有十五股熱帶氣旋會發展颱風,亦即擁有颶風風力的系統。一般而言,颶風程度風力只會圍繞著熱帶氣旋中心的眼壁錄得。因此,一股達颱風或以上級數的熱帶氣旋非常接近香港時,天文台才有機會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雖然香港位於的亞熱帶地區熱帶氣旋活動相對較多,但香港作為亞洲東部沿海城市中只是一個渺小的目標。因此,香港自 1946 年以來只受到 17 股颱風相關的颶風吹襲。亦即是說,大約每 70 個颱風才有一個會引致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
在過往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案例中,這些達颱風級數的熱帶氣旋都會在香港100公里或以內掠過,亦即天文台定義為「正面吹襲」的情況。不過,這並不是代表所有「正面吹襲」個案均會導致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這還要考慮到熱帶氣旋的結構和相對於香港的位置。
例如2016年的颱風妮坦曾經在本港 50 公里範圍內掠過,但颶風只在中心的東北側出現,而且她在本港以北掠過。因此,前期影響本港的偏北烈風受到地勢阻隔,其後的偏南烈風則因為妮坦登陸後開始減弱而未到達颶風程度,天文台只需發出 8 號烈風或暴風信號。
二次大戰後的十號颶風信號
自 1946 年以來,天文台總共發出 17 次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在六十年代初期,天文台平均每年均需要發出(當時稱為懸掛)十號颶風信號,其中 1964 年更需要兩度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後,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頻率減少至每三至四年一次。在八十年代至千禧年代的三十年間更只有兩次,分別為 1983 年的愛倫及 1999年的約克。而進入 2010 年之後,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情況回升約每四年一次。
自 1946 年以來,天文台總共發出 17 次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在六十年代初期,天文台平均每年均需要發出(當時稱為懸掛)十號颶風信號,其中 1964 年更需要兩度發出十號颶風信號。其後,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頻率減少至每三至四年一次。在八十年代至千禧年代的三十年間更只有兩次,分別為 1983 年的愛倫及 1999年的約克。而進入 2010 年之後,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情況回升約每四年一次。
強度 | 名稱 | 信號 | 開始時間 | 終結時間 | 持續時間 時 分 | ||
---|---|---|---|---|---|---|---|
年/月/日 | 時 分 | 年/月/日 | 時 分 | ||||
颱風 | 無名 | 10 | 1946/07/18 | 15:15 夏 | 1946/07/18 | 20:00 夏 | 04 45 |
颱風(強颱風) | 姬羅莉亞 | 10 | 1957/09/22 | 12:50 夏 | 1957/09/22 | 20:45 夏 | 07 55 |
颱風 | 瑪麗 | 10 | 1960/06/09 | 03:30 夏 | 1960/06/09 | 12:40 夏 | 09 10 |
颱風 | 愛麗斯 | 10 | 1961/05/19 | 10:30 夏 | 1961/05/19 | 13:00 夏 | 02 30 |
颱風(超強颱風) | 溫黛 | 10 | 1962/09/01 | 06:15 夏 | 1962/09/01 | 14:15 夏 | 08 00 |
颱風(超強颱風) | 露比 | 10 | 1964/09/05 | 11:40 夏 | 1964/09/05 | 15:35 夏 | 03 55 |
颱風 | 黛蒂 | 10 | 1964/10/13 | 04:00 夏 | 1964/10/13 | 12:15 夏 | 08 15 |
颱風 | 雪麗 | 10 | 1968/08/21 | 16:10 夏 | 1968/08/21 | 23:45 夏 | 07 35 |
颱風(超強颱風) | 露絲 | 10 | 1971/08/16 | 22:50 夏 | 1971/08/17 | 04:40 夏 | 05 50 |
颱風(超強颱風) | 愛茜 | 10 | 1975/10/14 | 14:15 夏 | 1975/10/14 | 17:05 夏 | 02 50 |
颱風(超強颱風) | 荷貝 | 10 | 1979/08/02 | 13:00 夏 | 1979/08/02 | 16:45 夏 | 03 45 |
颱風(超強颱風) | 愛倫 | 10 | 1983/09/09 | 02:00 | 1983/09/09 | 10:00 | 08 00 |
颱風 | 約克 | 10 | 1999/09/16 | 06:45 | 1999/09/16 | 17:45 | 11 00 |
強颱風 | 韋森特 | 10 | 2012/07/24 | 00:45 | 2012/07/24 | 03:35 | 02 50 |
超強颱風 | 天鴿 | 10 | 2017/08/23 | 09:10 | 2017/08/23 | 14:10 | 05 00 |
超強颱風 | 山竹 | 10 | 2018/09/16 | 09:40 | 2018/09/16 | 19:40 | 10 00 |
超強颱風 | 蘇拉 | 10 | 2023/09/01 | 20:15 | 2023/09/02 | 03:40 | 07 25 |
在二次大戰後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當中,只有 1961年的愛麗斯(Alice) 及 1968年的雪麗(Shirley) 的風眼直接穿過香港天文台。若論十號風球生效的時間,1999年約克(York) 則創下了最長的紀錄 – 達 11 小時,其次為 2018年的山竹 。以破壞性來考慮,1962年的溫黛, 1971年的露絲 及 1979年的荷貝 都是嚴重破壞香港的強烈颱風,其中以溫黛最為兇猛。
溫黛是二戰大戰後吹襲香港最強的颱風,不論氣壓,風速及海水高度的紀錄均被打破。比喻來說,溫黛便是吹襲香港熱帶氣旋比賽中的多項鐵人賽總冠軍,縱使它的風暴潮記錄後來被 2018年的山竹 所打破。溫黛影響期間,天文台在錄得歷來最低氣壓紀錄為 953.2 百帕斯卡, 而維多利亞港的最高一小時平均風速達 133 公里,最高陣風紀錄是每小時 259 公里,而大老山的陣風更高達每小時 284 公里,這都是歷來的紀錄。 當時,溫黛的風暴潮疊加潮漲導致低漥地區嚴重水浸。吐露港的潮水高度達海圖基準面以上5.4米,超過正常值一倍,促成沙田和大埔區嚴重災情。
過去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的回顧
|
* 如查閲本網誌的最新天氣訊息, 請按''訊息更新''
|
上述顯示的氣象數據由香港天文台提供
# 隨著香港國際機場遷移到赤鱲角,啟德的氣象所已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關閉。啟德測風站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開始運作。
* 估計,超出風速記錄圖的上限。
@ 山竹的有關數據只經初步品質檢查。
# 隨著香港國際機場遷移到赤鱲角,啟德的氣象所已於一九九八年七月六日關閉。啟德測風站於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開始運作。
* 估計,超出風速記錄圖的上限。
@ 山竹的有關數據只經初步品質檢查。
本網網頁中所有內容,包括文字、圖畫、照片及數據等資料,均受版權保障。除非預先得到本網(書面)授權,否則所有內容嚴禁複製、改編該等版權作品。此外,對於本網頁所載資料的準確性、不作出任何保證或聲明。如這些資料引致任何損害,亦不負任何法律承擔或責任。
Copyright © Since 2009 Weblog 109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Since 2009 Weblog 109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不得轉載